浙江宣传| 中国茶为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茶界专注茶领域的信息分享:
中国茶再次走进世界视野。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在距离浙江万里之外的摩洛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这是中国第43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江省第1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中国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浙江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包括全国15个省份的44个小项目。 浙江作为主要申报省份,共有6个项目入围。
浙江作为申报的龙头省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然而,浙江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克服了空间距离、疫情防控、产品季节性等困难。 提交的技术审查材料通过了第一关,项目最终完美“落地”。
申报成功不仅是一次文化盛事,更是民族自豪感。 喜悦之余,我们不禁思考,中国茶为何能够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大考中获得成功? 申请世界遗产后花茶名茶代表,中国茶如何稳定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的茶园里,采茶工人正在采摘茶叶。 来源:新华社
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它的重要性是什么? 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1年首次公布,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它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重要特征,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花茶名茶代表,每个国家两年内只能申请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者。 今年,来自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参赛,难度不言而喻。
那么,此次评选的“中国传统泡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到底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它是指从采茶、泡茶、饮茶等方面衍生出来的传统生产工艺及相关习俗,包括采茶、茶园管理、手工泡茶、饮茶和节日习俗等,这些总是代代相传。 生活还在继续。
来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采茶是泡茶的准备工作。 不同生长条件的茶树,采摘要求也不同; 不同种类茶叶的加工也有很大不同的采摘要求。
泡茶是茶工艺的核心。 智慧茶人根据各地风土、茶品种的不同,运用杀青、泛黄、发酵、萎凋、杀青、发酵、窨等核心技术,开发出绿茶、黄茶、红茶、白茶、乌龙茶。 、红茶及花茶等六大类加工茶。
在茶艺大师的巧手下,中国茶叶“家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拥有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求。
泡茶更是一门技术。 用热水冲洗茶壶,然后沥干茶壶、茶杯,放入茶叶,倒入开水,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闻着清爽的茶香,尝着温热的茶汤,真是太棒了。很好玩儿。
此外,茶盘制作、紫砂茶具制作等与茶相关的传统技艺,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二
此次,浙江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绿茶制作技术(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术(梧州居延)、绿茶制作技术(紫竹)芽茶制作技术)、绿茶制作技术(安吉白茶制作技术),以及两项民俗活动:庙会(茶会)和景山茶宴。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一窥浙江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性。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浙江茶的技艺有详细的记载。 “钱塘(今杭州)天竺寺、灵隐寺产茶”,阐明了杭州产茶的历史始于唐代。
北宋时,辩才大师在龙井石峰山麓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最早种植茶叶、生产茶叶的历史记载。 相传苏轼常与辩才饮茶吟诗,其手书“老龙井”匾额至今仍存于狮峰山悬岩上。
西湖龙井茶区的炒茶工艺包括抖、带、压等“十技”。 安吉白茶的炒制需经过采摘、摊铺、整理、整理七道工序。 还有梧州居延独特的制作工艺,主要由采草、撒青、盆青、滚压七道工序组成。
长兴紫笋茶,因《茶经》中“先紫后绿,先笋后芽”而得名,每年清明至谷雨采摘,一芽一芽,早期为一叶或一芽两叶。 经过14道工序,过程长达半个月,陆羽称之为“茶中极品”。
如果说精良的工艺是茶的心脏,赋予它无穷的生命力,那么丰富的民俗文化就是茶的灵魂,赋予它深远的影响。
金华市磐安县玉山古茶场始建于宋代。 每年有两次盛大的庙会。 届时,茶场悬挂亭灯、挂龙虎旗、举行茶神祭祀等,吸引各地茶农前来。 商人和饮茶者。
宋代景山寺会举办“茶宴”。 宴会上,人们将茶叶碾成粉末,用开水冲泡。 中国古代茶艺的经典技法“点茶法”即源于此,日本的“茶道”也源于此。
正是这些制茶技艺和习俗,凝聚了前人的智慧,为浙江茶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茶赢得了实质性的国际话语权。
来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如今,浙江是中国茶叶尤其是绿茶生产的重点省份。 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90%以上。 它是全球绿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中心。 荣获“世界茶乡见浙江”、“中国绿茶见浙江”美誉。
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从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中提到:“浙江茶叶连续20年持续增长,不仅解决了亿万农民增收问题,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从传统饮品到现代全链条产业,从上游茶旅游整合到下游茶元素衍生品研发,一片叶子不仅能丰富一地人民,还能将其香气传播到周边地区。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给浙江绿茶打上有机化、生态化、标准化、机械化、多元化的标签。
三
回到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有一个“名录”。 面向未来,我们该如何保护、传承、弘扬“茶非遗技艺”?
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固然值得骄傲,但我们也发现浙江茶仍需“突破”:
国际竞争压力逐渐加大。 日本等产茶国的产量虽然不如我们,但单价却比我们高出十几倍。
市场上品牌众多,但部分消费者只知道立顿、川宁等国际大品牌,很少有浙江品牌脱颖而出。
“茶风”逐渐兴起,但喜欢它的人多,了解它的人却很少,这让茶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困境。 比如,最近很流行“围炉煮茶”,但一些不知情的饮茶者也暴露了对茶叶品种、操作技术、饮茶文化等方面的误解。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好文章的“解码”工作,挖掘和展示好茶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人热爱茶、了解茶文化。
例如,我们可以让茶艺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人们身边的文化空间,通过品茶、泡茶的体验了解茶文化。 在浙江绍兴,有一家名为“绍兴非遗客厅”的专卖店。 沿街橱窗里陈列着以越红茶为代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 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喝茶、听音乐。 边玩边茶交友,领略茶的魅力。
其次,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应该让茶乘上文化产业的翅膀,走得更远,接触到更多的人。
目前,浙江正在结合“五十五千”计划将茶与非遗旅游产品融合,将茶非遗资源引入商场,开设茶非遗展厅和非遗生活馆,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商场……茶有更多的享受和阅读方式。
来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最后,非遗如何守正创新、培养人才也是关键。
各种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是茶文化最好的“代言人”。 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他们走上前列,而不能让那些“保留技艺”的人只固守传统技艺。
例如,葛卫东作为西湖龙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培养出一大批能手,成为西湖龙井茶发展的典型代表,让茶人的精神和精神得到了传承。制茶文化代代相传。 同时,要利用专业院校的优势,完善茶非遗人才培养孵化机制,让更多年轻人走近、了解、爱上中国茶。
古树已长出新芽。 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篇文章中,浙江还有太多值得写的内容。
后世遗时代,我们期待酿造出更美好的“茶味道”、更时尚的“茶体验”与你我分享。
信息来源于网络收集,本网站不对信息负责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