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明代五种名茶都在哪里?你知道你喝过多少种吗?
品茶界专注茶领域的信息分享:
明代茶叶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地茶叶生产,并对宗教团体在茶叶种植和生产中的作用进行评估。 截至16世纪,明代文献列出了50多种名茶。 明代茶书普遍承认以产地命名的五种茶,即龙井、松萝、螺髻、虎丘、武夷为最佳茶。 下面的文章将依次围绕这五种茶,并重点介绍至少三种茶与佛教之间的联系。
龙井茶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凤凰岭。 该地原名龙洪,又名龙泉。 著名学者田一衡(1526年进士)解释了好水与好茶的关系:“今武林诸泉中,唯龙洪为最佳,龙洪山茶为最佳。” 岭上有山泉,皆有名。 依托老龙井水源。 龙井茶色泽翠绿休宁茶叶品牌,滋味“甘甜明亮”,有豆花香气。
屠龙(又名长庆,1543-1605),鉴赏家,提倡佛教文学和宗教事务。 他认为,真正的龙井茶产地只有十几亩(不到2亩),比其他地方逊色。 官员、历史学家薛应奇(1535年进士)特别盛赞“雨前”——农历4月5日至20日采摘的稀有花蕾。
文征明《品茶图》长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龙井周围都是茶叶产区,假冒龙井茶的产品很多,正品很难找到。 加工龙井茶需要将茶叶放入锅中炒软。 虽然有几家很会炒,但山和尚也擅长炒名贵的龙井芽。 自明代以来,龙井茶造假问题就十分普遍。 明代茶客十分推崇龙井茶。 当他们遭遇假货泛滥时,他们会亲自观看龙井茶的采摘,并赋诗吟诵。 例如彭荪衣的《采茶歌》云:
新龙井茶的价格很高,杯中的茶叶四周都很突出。
遇不到客人,不要轻易尝试。 经过一番努力,老虎跑到了泉水下面。
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幸运精英享受龙井茶的氛围——喝当地现烤的茶。 亲身喝过新茶的人只能通过诗歌来想象。 在原产地喝最新鲜的茶是明代茶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松萝茶
松萝茶产于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北三十里的松萝山2,其创造者是一位和尚。 惠均县没有茶。 苏州虎丘寺和尚大方(年代不详)前往松萝山,从附近山上采茶烘焙。 松萝茶开始出现。 此茶因大方界安的松螺山而得名,而不是茶叶的产地。 松萝棕如梨花,香如花蕊,饮如“嚼雪”。 越好的种子,颜色越白,时间长了也不会留下茶痕。 与龙井茶一样,松萝茶因产区较小,产量有限。 假茶很常见休宁茶叶品牌,正品很难找到。
慷慨的松萝制法传到了黄山等产茶较多的地方,以致徽州周边许多县所产的茶都以松萝命名。 即使在遥远的福建,黄山僧人也崇尚松萝泡茶法,被誉为“武夷松萝”。 有意识地冒充名茶的名字,生动地体现了明代奢侈饮料市场上品牌的力量。
罗芥末茶
罗芥茶产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郁郁葱葱的山谷里。 茶树生长在两山之间的空地上。 当地人称之为“门”。 因罗隐曾隐居于此,故名罗劫。 据明代记载,产罗芥茶的地方有88处,出产的芥末茶有五个等级。 旧庙后祭祀山地神的为一级,新庙后、棋盘顶等处所产的为二级。 。 一级产地面积仅二至三亩(不足半亩),年产茶叶仅20公斤(约11公斤)。 因此,罗芥茶极为珍贵,备受追捧。
明代茶书对珞珈茶有详细的描述。 其颜色淡黄而不绿,叶脉淡白而粗,汤软如“玉露”,味道甘甜芬芳,越喝越出。 二品香气浓郁,色白,味微寒。 和老庙产的没有太大区别,但喝一口,就能感觉到味道淡了。 珞珈茶颇具特色,叶大枝粗。 它的味道太浓,有草味,所以一定要蒸熟才可口。 如果茶叶采摘较晚,枝叶稍老,炒则不会变软。 此芥末茶与其他名茶不同。 珞珈茶产于高山岩石,饱经风露。 著名画家沈周好茶,他将罗界列为诸茶之首。
杭州泡茶的风俗
虎山茶
虎丘茶产于南直隶苏州府常州县虎丘山(今江苏省苏州市)。 这个风景如画的地区距离苏州市仅几公里,是一个受欢迎的游览目的地,以其佛教寺庙和建于 961177 年的虎丘塔而闻名。与我们探索过的其他茶产地一样,大多数虎丘茶都是种植的修道院及其周围。 谷雨前(农历4月19日至21日),采摘细芽,炒熟。 茶色如“月下白”,滋味如豆花香。 虎丘茶以口味清淡而著称。 卜万期(活跃于1621年)认为其“色、香、韵无与伦比,为茶中之王”。
土虎丘《世界名山名胜一览》(明本)
由于香气清淡,虎丘茶可能不适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这并不会降低其价值。 名流、官员、商人、奴婢纷纷涌向虎丘,这里有剑池、鹿羽石井、虎跑泉三大名泉。 虎丘茶生长于虎丘寺西侧的岩缝中。 后来,由于供应不足,僧房周围也种植了茶叶。 由于虎丘茶难以长期保存,因此必须精心保管。 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原来的味道。 由于其稀有性,虎丘茶应使用宜兴小茶壶来饮用。 宜兴紫砂壶的气孔较多,能更好地保持茶的色、香、味。
苏州虎丘行宫南游(部分)
虎丘的正宗产品来之不易,僧侣们难免将其与其他茶叶混合制成“代茶”。 除非是行家,否则很难辨别。 明朝时,有地方大臣经常向高官赠送虎丘茶。 寺院僧人不堪扰乱,常常将茶树砍伐或荒芜,导致土地逐渐衰落。
文征明楷书《茶具十句》
武夷茶
武夷茶产于福建省建宁地区崇安县(今福建省崇安市)南三十里的武夷山。 采茶的最佳时期是早春清明节细芽萌发初期,其次是谷雨,然后是二、三春。 秋天,露水洁白,香气如兰,与其他县产的茶相似。 武夷茶按产地可分为岩茶和洲茶。 岩茶依山而建,洲茶则沿溪而建。 岩石的质量最高,其次是大陆。 再细分的话,溪北为上,溪南次之,周原为下。
岩茶可分为99种。 虽然品质都不错,但还是可以根据所接触的天气、雨露的不同来区分。 武夷山的泉水比其他山的泉水更甘甜,据说有助于激发茶的特性。 明代人们也经常指出,武夷茶的种类虽多,但年总产量却十分有限。
与虎丘茶相比,武夷茶的风味较浓——三味后才变淡,而其他茶则两味后变淡。 冯世恪(1571年进士;约1547年至约1617年)相信自己能活六七次。 明代,武夷茶处于鼎盛时期,徐隐等一些茶书作者甚至认为武夷茶优于其他茶。
除了以上五种评价较高的茶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名茶被茶叶专家视为极品茶,其中不少都与佛教有关。
阳羡茶产于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南阳羡山,尤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明代的茶大多用火锅煎,让茶叶慢慢软化,但阳羡茶却是先蒸后小火烘烤。
阳羡茶、古竹茶在宋代已名声大噪,明代后期被螺髻茶所取代。 其实,阳羡茶、古竹茶、罗杰茶不易区分,但明代泡茶者坚持区分等级——罗杰为第一,古竹次之,岷县为次。
诗人吴宽(1435—1504)、文征明(1470—1559)、王士祯(1526—1590)等都曾为阳羡茶题诗。
湖州古竹山
明代其他重要的茶叶产于谷竹、清源、孤山、天池、天目、景山等山区,但对于这些茶区的范围以及是否属于不同的茶,说法不一。 例如,天池茶与虎丘茶产于同一地区。 彼此非常亲密,但常常混淆。 茶叶生产的模糊性往往与人类高水平的鉴赏能力形成鲜明对比。
信息来源于网络收集,本网站不对信息负责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