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具,美学极致惊艳
品茶界专注茶领域的信息分享:
玉井曾回忆起昔日的繁华。 万历皇帝的宅邸。 琼林玉堂,朝有弦乐声,晚有笙琵琶声。 花城百姓如今荒凉,春梦萦绕湖沙。 无论家人在哪里,我都能听羌笛、吹梅花。
——《迷人的眼睛》赵姬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下)卷| 丝绸上的颜色
长 24.8 厘米,宽 528.7 厘米
现藏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古代美学的一个高峰。 可以说,宋代将审美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在赵宋时期达到顶峰”。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能与宋代相比。 每个宋代文人心里都有一幅山水,他们坚信山水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 宋代的人们非常喜欢喝茶。 他们喝茶很简单,就是水和嫩茶叶。 但他们对茶具的要求非常高,注重仪式感。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品味。
“茶兴起于唐,盛于宋。” 唐代饮茶之风已盛行。 到了宋代,饮茶已经成为宋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茶馆繁荣的所在地。 在繁忙的城市中心。 宋代上层社会对茶的喜爱程度更是加深。 宋徽宗精通茶艺,甚至亲自撰写了一部茶专着——《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文慧图
长 184.4 厘米,宽 123.9 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饮茶盛行。 这和我们前面说的宋人的生活品味有很大关系。 宋朝虽然实力不及汉唐,但文化却远远超过前朝。 其经济、工商业都比较发达,宋朝的人民还是很富裕的。 因此,茶文化一度盛极一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茶具更加极致,极其精致。 宋代人们不仅注重茶具的功能、外观、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从陶器、瓷器发展到玉器、金器、银器。
宋代刘松年追茶| 丝绸上的颜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要说宋代的茶具,首先要说一下宋代盛行的点茶法。 点茶时,您煮水而不是茶。 点茶的方法需要极高的操作技巧。 宋代人们对茶的品质、冲泡方法、烹煮器具都非常严格。 文人甚至热衷于“斗茶”。 因此,这对陶瓷茶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宋代茶具及工艺
宋代福清窑黑釉杯
高6.5cm,直径12.5cm,足径4.5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黑釉瓷器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宋代,黑釉瓷器达到鼎盛时期。 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盛行密切相关。 宋代斗茶的评判标准是茶汤中有纯白色的乳花,杯上无水痕或咬口久远、有迟水痕。 完全是靠视觉来判断的。 因此,茶杯应易于观察茶色和水痕。 应该。 黑釉瓷茶杯最适合泡茶的需要。
宋代建阳窑黑釉兔毛灯
高9.6cm,直径16.2cm,足径4.9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由于黑釉茶杯适宜泛着褐光,宋代各地不少窑场生产黑瓷。 黑釉呈现兔毛纹、鹧鸪纹、油滴釉、龟甲釉、剪纸花卉纹、树叶纹等特殊纹理效果和图案,图案倍增。 尤其是用于建窑的黑灯非常受欢迎。 青黑釉是典型的建窑釉色。 它明亮、湿润、深沉、厚重。 兔毛杯是宋代黑釉茶杯中最著名的品种。 因其茶杯内外有棕色或铁锈色条纹,形似兔毛,故名兔毛杯。 油滴釉也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 因釉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点,形似油滴而得名。
按形状分为黑釉碗和宋代窑碗。 主要有束口、窄口、脱脂口、敞口四种。 束口式和卷口式的数量最多。 窄口碗和闭口碗是根据泡茶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制作的,而撇口碗和敞口碗更多的是根据饮茶者的需要而制作的。
宋代 龙泉窑青瓷 暗刻花瓶
宋代的茶具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器物在陆羽的《茶经》中没有提及——茶瓶。 茶瓶是用来煮水或点茶时盛放开水或汤的。 里面不放茶粉,故又称汤瓶。 宋代的茶瓶一般采用瓷茶瓶。 正如专用茶具是由饮食器具逐渐演变而来一样,茶瓶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在唐代,茶瓶是最重要的。 到了宋代,茶瓶成为专门用于点茶的开水器和点茶器。 茶瓶对于斗茶的成败至关重要。 因此,茶人十分注重茶瓶的造型。 茶瓶的大小可根据饮茶者的需要来选择。 不过点茶需要七汤。 因此茶器茶具,最重要的是倒汤的茶瓶的大小。 流与口。
北宋定窑白釉荷叶灯座
高2.6cm,直径13.9cm,足径5.5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宋代官窑青釉灯座
高5.7cm,直径8.1cm,足径6.7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碟子,也叫杯架。 一直以来都是饮茶者喜爱的茶具。 喝茶的方式变了,但有碗、杯、杯等,都可以带支架使用。 精致的杯架增添了喝茶的乐趣。 唐代,杯托是用来避免烫伤手指的。 宋代点茶需要七次倒汤、搅拌。 杯底太小,稳定性差。 使用杯架可增强稳定性。 没有给小费的风险,您可以放心点茶。 喝茶时,饮茶者手执茶杯,举止优雅有趣。
宋刘宋年间明园赌市地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的美学体现在各个领域。 从诗词歌赋到建筑、生活方式,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积累是任何朝代都难以超越的。 宋人懂生活,有品味。 他们的品格和行为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巅峰。
信息来源于网络收集,本网站不对信息负责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