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茶史 中国茶之乡
品茶界专注茶领域的信息分享:
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写到“饮茶者,南国贵树”,指出茶是产于南方的植物。 后来,茶叶的主产地得到了更准确的认定:“巴山峡中,有二人一抱者伐之”。 “巴山峡”就是指今天重庆的大巴山。 以及三峡地区。
前不久,一张“重庆茶文化”地图发布,再次证明了重庆深厚的茶文化,让无数重庆人惊呼:原来重庆茶还这么霸气!
一城千年茶香
每年春分过后,正是采摘“永川秀芽”的时节,这是永川茶山竹海一年一度的盛事。 采茶工们聚集在起伏的茶园里,把竹篾、篮子等容器放在一旁的空地上,弯下腰,开始了采茶的辛苦工作。
茶山又名“箕山”。 相传是诸葛亮为其得名。 又被誉为“中华第一隐山”。 永川秀芽主产于稷山南麓。 从山顶俯视,苍松修竹,云雾缭绕,层叠茶园如层层绿波。 风景极佳。 感染了巴山蜀水灵气的永川秀芽,经过削薄、杀青、初揉、烤二青、复揉、整形、干燥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它具有鲜绿色的颜色和芳香的香气。 滋味淡雅、清新,为重庆茶中的上品。
这一切都得益于重庆的气候。 茶树喜温,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喜湿润,年降水量应在1000毫米以上。 喜光、耐荫,适宜在漫射光下生长。 它们最好种植在微酸性土壤中。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 地形复杂,属亚热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 茶区土壤多为山地黄泥、紫砂、老红泥等茶非茶非常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这种与茶的天然相容,形成了重庆与茶的深厚渊源。 研究证明,早在商末周初,巴人就已开始种植茶叶。 这种与茶的缘分已跨越近3000年,并延续至今。 毫不夸张地说茶非茶非常茶,重庆是中国茶的故乡。
历史茶和非茶茶
重庆地理信息中心与重庆地理地图书店联合推出的《重庆茶文化》地图,记录了重庆出产的各种名茶。 除了著名的永川秀芽、缙云毛峰、巴南银针外,还有许多“养在闺中,无人知晓”的特色茶,其中包括几款曾经盛名远播的贡茶。
贡茶是古代专门进贡给皇室的茶。 贡茶制度起源于西周。 起初,各产茶区的地方官员收集当地名茶作为纪念品,赠送给皇室。 唐代以来,贡茶得到进一步发展。 皇帝甚至在各大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政府直接管理,监督各种贡茶的生产。
由于历代王朝对贡茶品质的严格要求和一代又一代茶农求索创新的愿望。 它迫使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贡茶一直沿用至今,仍保留其名称和传统品质风格,被称为历史名茶。
开县是重庆传统名茶产区之一。 《开县志》记载,“开县茶叶种植始于汉,盛于唐,诸山皆产茶,品质优良”。 开县出产的茶叶中,以龙珠茶为代表。 据考证,开县龙珠茶成为贡茶可以追溯到唐末。 当时,著名宰相韦处厚居住在开州(唐代开县古称)。 他对茶山上的茶田印象深刻,并在《茶陵》中题诗“谷竹吴商最出众,蒙山舒少可信”。 团块中开始含有紫色肥美的脂肪。”将开州茶与当时皇室专用的古竹茶、蒙山茶相比,开州茶一时名声大噪。
到了宋代,开州茶中的佼佼者龙珠茶已成为上品贡茶,被列为“龙茶贡品”,仅供皇帝饮用。 然而,此后,龙珠茶却经历了波折。 《开县志》记载了龙珠茶的兴衰:“清康熙四年,龙珠茶被朝廷列为贡茶,茶叶生产由此发展起来,全县茶叶生产2000枚。主要产于正坝、大金、温泉、盐水等地,咸丰年间毁,清末又恢复。
解放后,由于忽视改进工艺,提高品质,龙珠茶多年黯淡。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农业局和专业茶人的努力下,龙珠茶于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让这一传统历史名茶获得新生。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南麓。 这里群峰翠绿,云雾缭绕,植被茂盛,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土壤多为酸性。 这里也是天然的名茶产地。 鸡鸣贡茶是城口茶的代表之一。 因产于城口鸡鸣寺附近而得名。
相传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曾到访鸡鸣寺。 当时,鸡鸣寺住持光隆和尚用自制的茶招待皇帝。 乾隆品尝后,欣喜不已,吟诵《白鹤井水》《鸡鸣寺茶》诗,大加赞赏,遂御赐“鸡鸣寺庭院贡茶”。 鸡鸣贡茶的特点,清道光二十四年《城口亭志》中有详细记载:“古茶园在八宝鸡鸣寺后,茶树皆为明代所植。所产茶比其他茶更胜一筹,茶质细腻独特,滋味香浓,无与伦比。
重庆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历史名茶的踪迹。 香山香茗产于奉节县白地镇,是唐、宋、清时期的贡茶。 据说,香山香茗的茶园里,至今还保留着数十棵清代传承下来的老茶树; 产于奉节茂田茶社的夔州香茶,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巴东真香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名茶之一。 改编自北宋时期一对恋人在黄堆种茶以表达爱意的故事。 云阳相思茶,以爱命名,是人文情怀与茶的长久邂逅……它们见证了重庆茶的源远流长。
另一种“茶”则展现了重庆茶文化生活化的一面。 严格来说,这些“茶”并不是茶。 它们不是茶树,但冲泡和饮用的方法与茶相同,因此被视为茶。 不是茶的才叫茶。 在重庆,最著名的非茶茶就是老鹰茶,这是重庆人都熟悉的。
老鹰茶虽名为茶,但其实是樟科木本植物。 据说是因为西南山区的鹰经常将这种植物放在鹰巢中而得名,因为鹰茶本身的樟脑香味可以在鹰离巢时驱赶威胁幼鹰的动物。 对于喜欢喝老鹰茶的重庆人来说,这种“茶”不仅能清凉解暑、消食解腻,还能止泻止嗝,成为万能饮品。 重庆人夏天喜欢坐在黄枣树繁茂枝条遮荫的“荫坝”里喝茶,因此也称老鹰茶为“老荫茶”。 在很多老茶馆里都可以喝到这种非茶。 茶。
听说老鹰茶还有一处美味:将老鹰茶放在黑暗透气的器皿中,让虫子在茶中进食、喝水、排便,然后收集虫丸,就可以泡出具有香味的樟脑味茶。樟脑味比老鹰茶的茎叶更浓。 浓郁的“鹰虫茶”。 但这种老鹰茶极为罕见,一般人无法品尝到。
老茶馆门口
一位老茶友谈起重庆茶的滋味,形容“一半依附于巴山蜀水的灵气,一半留存于街头、码头茶馆的豪气”。 前半部分说重庆的好山好水孕育了良好的茶叶市场,后半部分则是对重庆饮茶生态的总结。
重庆人喜欢喝茶,喜欢去茶馆。 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原因。 重庆作为著名的山城,地势险峻,上坡较多。 走路会让你的腿和脚酸痛。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气候炎热,走路时会大汗淋漓,口干舌燥。 你自然会想到找个茶馆休息一下,喝杯茶润润喉咙。
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特的江湖气息。 重庆作为三江交汇的水路码头,北往南流动的人口众多。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重庆的江湖一半在从码头到岸边的青石上,另一半在茶馆里。 老茶馆里,囊括了各行各业的各类人士。 无论是来“吃茶谈茶”的包氏兄弟,还是来去歇息的商人,还是劳工,还是隐居的师傅,都来到茶馆里坐坐。 那是一个完全浓缩的世界。 ,平静之中,隐藏着剑光光影。
然而,重庆人的饮茶习惯,在研究茶道的人看来,并不算特别高深。 重庆街头的茶馆供应川渝地区最常见的盖碗茶。 盖碗茶的最大特点是“茶水不分离”,即茶叶和水一起冲泡。 简单、直白,就像重庆人耿直的性格一样。
但简单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则。 盖碗茶的茶具由茶盖、茶杯、茶舟(茶壶)三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 老规矩说,喝盖碗茶时,三部分不能分开,必须“同归于尽”,即天地和谐之意。
盖碗茶的规则中也夹杂着江湖气息。 经常光顾十八提茶馆的老人,提到这些规矩时都小心翼翼。 在这些“老江湖”眼里,盖一碗茶的规矩就像是江湖行话,根本没必要马虎。 把茶盖放在茶碟上意味着请服务员给你加水,通常是两次。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水,你必须等到同一时间。 把茶盖直立抵在茶杯上,行话里叫“冷气”,就是钱不够,问老板能不能赊账。 如果这个人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任何东西,从纽扣到烟头,只是告诉老板,“不要碰茶,我一会儿回来。” 但一定不要盖上茶盖。 这相当于说“我要走了,把碗收起来”。 此外,还有“纳男不纳女,纳年轻人不纳老人,纳单数不纳整数,纳近不纳远”等规矩。
“事实上,现在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规则。” 老佘一边收起茶杯一边说道。 老舍茶馆于1987年开业,原为黄桷坪运输公司食堂。 后改建为茶馆,取名“交通茶馆”。 这家茶馆应该是重庆最有名的老茶馆了。 茶馆不大,老式的木架结构,斑驳的老墙,漏水的屋顶,旧桌凳,老重庆的味道十足。 喝茶的大多是周边的老人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 有的围坐在一起闭目养神,有的打牌、下棋、摆龙门阵、画画。 茶叶的价格也维持在上世纪的水平。 最便宜的绿茶2.5元,最贵的冰糖茶只要4元。
对于老舍来说,这座老茶馆就是他的世界。 他对每一位老茶客都很熟悉。 “那两个年轻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和我一起坐在这里,从20岁出头到30多岁。” “这位老人,她是电厂的老员工,住在杨家坪,每天都来我家坐坐。” “那个女人从解放碑来过两次,现在基本上每周都会来几天……”
不过,老舍却显得有些担心。 据说运输公司可能会在未来两年内收回这个地方。 “我不怕失业,就怕这些人无处可去。” 旁边一桌的老者似乎听到了几句话,“你想拆这个?你还想问我们是否同意。”
信息来源于网络收集,本网站不对信息负责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非常感谢!